要素通常指決定某項工作或解決某個問題的關鍵性的環節節點或關鍵事項。要素分為成功要素、問題要素或基本要素、特殊要素。
一、要素
為了達到某一特定效果、目標或理想狀態,必須不斷地分析、總結和確認出“一組可確保目標實現的關鍵成功因素”。這些關鍵成功因素與目標是上下級關系,為便于整理和說明,被聚焦成為一些詞匯或短句后稱之為“要素”。
(一)基本要素
人、財(資金)、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社會關系、合作協調等)、目標與指標、相關信息、標桿、工作范圍、職責、制度、標準、規范、架構、流程、措施方案、計劃、培訓、協調配合、宣傳推廣、效能評價、總結、監督、考核。
(二)特殊要素
市場(需求)、營銷、客戶、競爭對手、政策、生產、產品(項目、服務)、服務、材料、設備、采購、運輸、倉儲、技術(創新、工藝)、安全、節能環保。
(三)要索管理
要素本身經常隨時間、空間和所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具有標桿性、通俗性、概括性、可變性等特點。為確保這些要素始終全面和科學,所做的分析工作以及圍繞要素的實現而開展的工作部署則稱之為“要素管理”。
二、通過要素建模法可全面分解各層級指標獲得超強執行效果
要素建模法是圍繞各管理環節背后隱性的關鍵要素進行創標建模,使管理工作顯性化,從而全面全環節管控到位和持續改進。
要素建模法分為多個層級:戰略層、項目層、模塊層、環節層、指標層、要素層、標準層、措施層。這里只是通常狀態下的層級,雖然顯示了六七個層級,但在實際工作中看項目大小和管理內容了,如果從組織的戰略級指標都算上,一直分解到基層員工的崗位小環節上,也許十八個層級都有。
丟掉一個要素可能就導致意外發生、成本增加,甚至導致項目失敗。而對這些“要素”的管理能力才是組織真正的管理能力。